中国广播网合肥9月28日电(皖台记者张建亚)据中国之声《杨光新闻》报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生病时在网上咨询”:把自己的病送给被贴上医生标签的人。用于诊断的医疗APP为一些人提供了便利,但也隐藏着很大的风险。中国的法律也没有明确的监管规定。
调查发现,很多市民使用这款手机软件进行查询。在手机上搜索“问诊”,很多客户端都出来了,包括覆盖各大科室的普通“医院”,以及针对某些专科的“门诊”,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皮肤病等特定疾病患者。此外,针对孕妇、儿童等一些特殊群体的医疗软件也受到用户的追捧。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有2000多个移动医疗应用。我们了解到,在许多医疗应用中,有些提供价格标签。比如这位好医生在线,15分钟价格从150元到360元不等,而像春雨医生这样的软件则提供私人医生服务,允许医生定制服务项目和价格。
目前,一些手机软件为一些人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很多手机软件都声称邀请“名医”在线就诊,有可能这个信息是不真实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程井林表示,不同的疾病可能会表现出相同的症状,如果不结合这一临床表现和相关的理化指标,可能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即使是正规的医疗手机软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诊风险。因为这种“隔三差五猜事情空”肯定会增加这样的风险。程井林说,目前,“造成这种混合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和法律是空白色的。”因为在规范这种医疗行为方面,我国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措施,但对于这种在线诊断的主体资格和诊断方式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患者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但用户在这款移动医疗软件上获得的处方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误诊等问题,用户维权将非常困难。
(原标题:移动医疗APP诊断:看病容易维权难。没有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