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发力生物医药 2020年产业收入达1000亿

生物医药产业一直是成都高新区重要的产业支撑。摄影丽丽

2015年全国医药行业信息年会在成都召开。

本报记者杨

7月12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医药(600056)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工业研究院的指导下,在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5(第3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化大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医药行业的1000多名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医药行业。以“微革命”为主题。e+健康。新生态》,本次大会讨论了医药行业形势、最新政策、投融资并购、“互联网+”、“医药行业十三五”规划等问题。

同时,大会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中国医药R&D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未上市)”、“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成长性企业”,其中四川多家医药企业上榜。

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扎实。

生物医药产业与成都的关系很深,产业一直被誉为“无药不成川”。

就产品而言,“成都制造”输液和血制品等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而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白宇银杏内酯注射液、地奥心血康等产品技术领先。就资源而言,拥有四川大学等一大批院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国内一流的药效学评价、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研究基地和转化医学研发服务能力。

成都高新区作为本次大会的合作伙伴,聚集了773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医药和医学工程两大产业集群。其中医药集群企业近300家,医药工程集群企业200家,员工2.7万人。形成了包括药物发现、药物开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试验和中试生产在内的新药研发体系。

成都高新区培育了一批优秀企业,如第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治疗药物进入欧盟的地奥、占乙肝免疫球蛋白出口量一半的荣盛、拥有国内最大先导化合物库的奥泰医疗,研发了国内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生物医药产业一直是成都高新区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化学药品、生物药品、医疗器械、智慧健康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以创新和R&D为核心,技术、金融、政策、市场和企业相互支持,相互交融。”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坚持“量质并举”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根据“三创”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望达到1000亿元,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在招商引资方面,成都高新区将“招企”与“招品种”相结合,“招制造”与“招服务”相结合。聚焦世界500强、生物医药行业10强标杆企业,瞄准新诊疗技术、数字化与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医疗电商等新兴电子健康领域,引进有代表性的企业,形成成核效应。

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打造西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化集群、新川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器。寻求与成都市相关区市县合作,共同建设符合GAP要求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大政府投入,建设临床前研究(GLP)、临床试验研究(GCP)等公共技术平台,鼓励区内企业充分利用平台进行创新,加快区内企业研发进度和项目进度。

发展路径上,聚焦医药产业集群中的“生物技术药物”领域,打造“新型疫苗、抗体等蛋白多肽药物”和“现代中药”产业品牌;在医疗工程产业集群的“医疗设备领域”,强调“影像设备”和“诊断设备”的产业品牌。同时,聚焦“双核”,瞄准新诊疗技术、数字化与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医疗电商等新兴电子健康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抢抓机遇,力争在我国电子健康产业技术和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发展环境方面,一是完善园区服务机制,细分服务企业,针对不同企业特点提供“精细化、精准化、专业化”服务。二是针对企业资本运营、R&D中试、规模化生产、药品证书审批、物流的全产业链流程,在园区建立全产业链服务平台,让企业在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平台解决方案。三是积极引进医药领域权威机构和国家级检测、认可和审批机构,降低企业在申报过程中的成本。

在资源整合方面,将初步形成学校、医院、平台、企业、融资公司、医药行业监管部门统筹协调,产业、金融、人才等政策统筹支持的一体化推进格局。

(责任编辑:HN666)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