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医改方案公布:财政投入由保供转向补需

北京新医改:财政投入由“保供给”向“补需求”转变。

每个记者王雅捷都是北京人。

在国家卫计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披露的公立医院改革最新政策基础上,如何探索更为细化的改革路径,在具体城市、医院和个案中实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可以参考哪些样本意义?

作为中国医改的风向标城市,也是改革的重要试验田。一线城市北京正在用系统性改革措施,推动公立医院向深水区改革。

改革经验可以复制。

作为一线城市的典范,北京新医改牵动着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神经。

10月14日下午,北京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京政发[2014]30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浮出水面。

“客观地说,我们是在五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调查和思考,形成了这样一个东西(几点意见)。”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告诉《国家商报》记者。

韩晓芳告诉记者,北京的改革是以医管分离为基础,实际上包括管办分离综合改革、管理体制和价格财务控制机制改革、医保支付制度和公司治理运行机制探索、服务模式创新。

2013年,北京市对现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行了全面调研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整体效果良好,大部分改革经验可以复制推广。”韩小芳说。

目前,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北京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现有体制机制背景下的经济利益相互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改革,需要在解决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问题的前提下制定政策和方案,然后推进专项改革,形成合力,减少政策与专项改革的不一致性。

目前,北京市医院管理机构提出了影响医改大局的五大改革思路,如首次提出按职能建立金字塔形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让包括私人诊所在内的机构承担起为居民治疗常见病、慢性病、重症、促进健康等健康守门人职能。

但各大医院应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逐步建立基层一级会诊、双向转诊、快慢分治、分级诊疗的制度。韩晓芳表示,下一步,北京医疗机构人才、薪酬改革、医药、金融、医保、价格等政策将根据上述功能设置和发展目标共同发力,调整优化北京医疗市场资源配置。

投资“保供给”转向“补需求”。

韩晓芳直言,目前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主要是以“托机构、托人”等直接投入形式,尚未形成购买服务的长效机制,资金投入效率有待提高。下一步,北京将建立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公益性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补偿机制,建立分类补贴制度,财政投入重点由“保障供应商”转向“补偿供应商”。

针对医保资金供给有限与需求过度增长的矛盾,北京新一轮医改将逐步加大医保投入,合理调整医疗机构直接投资。

在支付机制上,将进一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建立透明精细化的医保基金管理制度,整合管理资源,探索管办分离,提高医保基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大力发展商业保险。

目前,北京正在探索“按人头计算”的支付方式。韩晓芳表示,将改革各种支付方式,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探索按病种定价、套餐定价、医保协商定价等新的医疗价格管理方式,实现直接或变相降低医疗或药品价格,公众也可从中受益。

韩晓芳认为,要发挥医保规模效应,建立医保支付价格谈判和采购机制,通过医保规模谈判能力挤出价格水分,使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对于医疗机构的定价,也将实行分类管理。具体来说,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管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由市场调节。医保定点非公立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具体支付方式和标准,由医保协商定价的方式确定。

相关文章
    最新资讯
    热门药品